2013年被称为“史上最难就业年”。近日,记者采访本市多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发现,当前大学毕业生早已不以“天之骄子”自居,不再“眼高手低”,但他们却愈发重视工作是否体面,注重工作的各种福利以及职位前景,小微企业愈发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,生活条件优越的天津“90后”也更加恋家,不愿意到外地工作。
重“体面” 轻薪酬
成为体制内的工作人员,是如今很多大学生的愿望。只要能成为公务员或者是获得正式的事业编,即使工资很低,大学生也趋之若鹜。
一份月薪不足1200元的工作,引来数***大学本科生竞聘,还有一名研究生也在竞聘行列。这件事就发生在端午节假期前,一家老牌杂志社中,挤满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。据了解,这份杂志在上世纪90年代着实辉煌,但如今经营十分惨淡,给出的月薪也就1000元出头。即使如此,仍旧引来不少大学生竞聘。
“虽然薪水少,但是听起来体面。”一位语言文学专业应届毕业生一语道破玄机。她说,大家看重的是杂志编辑这个身份,以及身份背后的事业编。
记者发现,虽然大学毕业生已不再“眼高手低”,但攀比心态依然存在,成为一些毕业生就业的障碍。一名经济管理专业类的应聘者告诉记者,他们专业还算比较好就业。但很多企业都要求他们从销售做起,依据销售成绩确定岗位。相比于已经在银行找到工作的同学来说,大家对这类公司都不太“感冒”,“我们专业女生较多,一般都想在事业单位工作,希望能安稳一些,不愿意太辛苦。”
这种攀比心态也是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工作的重要原因。“上了这么多年学,如果在一个小公司,不管赚多少钱,都会觉得矮人一头。父母都还没退休,我们也不用租房,挣点零花钱养活自己就行了。”一位天津籍毕业生告诉记者。
不看好小企业的发展
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毕业生告诉记者,之所以不愿意去小企业,是因为在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会太好,“我们以前的学长有去小企业的,但在那些地方干满两年的人很少,在一家自己还朝不保夕的小企业中工作,纯属浪费时间。”
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毕业生张崇告诉记者,自己毕业后去的就是小企业,到目前为止,自己已换过5份工作了。自己并不愿意频繁跳槽,但很多小公司发展不好,干不了几天它就濒临倒闭,“我不愿意再去小公司,不是因为‘眼高手低’,而是因为太没保障,我要对自己负责。”
八成以上毕业生不愿离开天津
记者采访发现,“90后”已经成为毕业生的主力,大部分毕业生是独生子女。由于从小娇生惯养,他们更为恋家,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也更为依赖。天津毕业生恋家情结更为严重,有些毕业生甚至在简历中标明了“不去开发区”、“需有直通公交车到家”等要求,令招聘单位哭笑不得。
“身为大城市的孩子,我们当然没必要去外地工作。”一位应届毕业生说,有些媒体倡议毕业生考虑二三线城市,“别说二三线城市,就是‘帝都’我们天津毕业生也不愿意去。”这名学生表示,离开家就意味着要自己租房、做饭,自己独立生活,这样一来生活成本大大提高,所谓的“高薪”或者“好机会”,就变成了“看上去很美”。
“现在不少毕业生比较恋家,我们找工作时也都首先考虑本市,很多去外地的师兄师姐在几年后最终还是回来了。”天津籍学生表示,“虽然南方工资高一些,但相应花费也更大,这样的机会还是留给外地人吧。”
天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调查显示,天津毕业生一向不愿意离开天津,“90后”大学生更是恋家,即使是少数离开天津的,也最多选择到北京工作。